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雙減”是解決教育長期積累問題的舉措!
教育工作的要義在于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科學、全面成長,這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生態。“雙減”文件中明確要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雙減”的動作非常大,為什么大?因為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已嚴重影響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增加了社會焦慮,破壞著教育生態。半個月前,我曾經和自己的博士生一起為《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寫過一篇長文,這幾年也曾經圍繞成長標準在《光明日報》等報刊上談過一些看法,此次借首師大“首都教育論壇”平臺,圍繞“雙減”議題結合研究講幾個觀點。
01“雙減”是解決長期積累問題的舉措 “減負”在國內是個老問題,校外培訓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重也是近年來世界性的普遍現象。課業負擔為什么過重?是因為基礎教育生態失衡。在國民教育體系之外,培訓機構另造了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是非常龐大的,且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國民教育體系,家長的焦慮由此產生,學校于夾縫中生存。過去,學校沿著素質教育的道路走,但是學校的減負改革都被校外機構給接過去了,改革的成效根本體現不出來。當學校改革成效體現不出來的時候,改革就停滯了,也就產生困惑了,大家可能就不改革了,致使基礎教育的目的出現了偏差。
02 重篩選輕成長是教育生態失衡的原因 教育生態為何失衡?往深處分析是過去的教育過于重篩選而輕成長。如果用另一個詞來代替教育的含義,最接近的就是成長。教育既具有個體性成長的功能,也具有群體性篩選的功能?;A教育生態失衡是問題逐步累積的過程。形式上“校內改校外接”,校外培訓成為推動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因素。實質上教育價值取向出現偏差,過分重視篩選功能而忽視了本質意義的成長功能。篩選的背后是競爭,育人被過度競爭所裹挾,出現本末倒置。剛才顧明遠先生談的“教育不能過度競爭”的觀點,我非常認同。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成長。衡量的標準是什么?是健康、科學、全面三要素。立德樹人,應該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科學成才——這是我對“立德樹人”的整體理解。 競爭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能激發動力。但是競爭過度會引起一系列問題,如焦慮、傷害甚至仇恨。在孩子們小小的心靈里會埋下這樣負面情緒的種子——“考了第二名了,我就恨第一名”“如果不是你搶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情緒下成長,教育是有問題的。為什么有人說我們的教育培養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真的需要反思這個問題。
03 基礎教育的功能 基礎教育特定的年齡階段決定其應以履職成長功能為主。相比職教和高教直接面向社會的育人功能,基礎教育更重視夯實基礎。此階段學生處于身心成長發育期,因此成長需要健康,而健康成長需要尊重科學;孩子們未來發展的不確定和可塑性很大,因此還要全面發展。 基礎教育的階段性特征決定其要面向“每個學生”的發展。主要是幫助學生實現成長,而不是篩選競爭,年紀越小越要突出這一側重。比如小學就要比中學更重視成長,初中比高中更重成長,篩選功能可能會逐步增加,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但是過去由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對家長的影響,致使競爭越來越超前,破壞了成長的良好生態。因此我們需要弱化甚至后移篩選功能。
04 青少年成長的特征 個體成長具有循序性特征。青少年的受教育階段,正是其身心發育成長的重要時期,教育活動應符合成長規律。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一系列要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需要細化落實。該用力的時候不用力不行,不該用力的時候瞎用力也不行。 個體成長具有階段性特征。感知、認知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這些方面的發育不是線性的,也不是越早越好,提早反而會害了孩子。比如某個知識,10歲的時候學很容易就學會了,但逼著讓孩子7歲的時候學,他無法理解,費了半天勁也學不會,他也痛苦不堪。孩子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存在發展關鍵期和學習活動敏感期。在特定時期發展有針對性的智力訓練,學習效果最好。拔苗助長會“好心辦壞事”。 個體成長具有差異性特征。這就是特色和不一致的地方。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還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特長是什么,所以需要滿足個體的差異性特征,需要讓他自己去發現,去了解。所以要營造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
05 健康成長是構筑教育生態的目的 良好教育生態是符合成長規律的生態。學生成長關乎國家未來和家庭幸福。在中小學階段,我們還是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康需要遵循規律,健康需要全面均衡。 良好教育生態是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生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的教育目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從個體看,健康成長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只有在“德”的引領下,“才”的發揮才不會偏離正確方向,即要“德才兼備”,進而全面發展。以智育武裝頭腦,以體育鍛煉體魄,以美育豐富感知,以勞育融入生活,許多規律需要研究。 良好教育生態是自主創造學習的生態。教育是為人一生的美好生活做準備,但是課業負擔重反映出學生的疲憊和家長的焦慮,中小學生已經很難將學習和樂趣聯系起來。“雙減”前,有些孩子要12點以后才能睡覺,沒有任何樂趣。當缺乏樂趣,學習不再是個體的主動需求,“厭學癥”之類的心理疾患也在不斷產生???ldquo;加時”學,學生可能分數考得高,但只是背出來的,他的創造性已經喪失了。但是,面向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發生,什么決定一切?就是創造。當我們這一代孩子考分很高但沒有創造性時,怎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怎么抓住百年不遇大變局這樣一個歷史機遇? 良好教育生態是“校家社”和諧合作的生態。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各有特點和優勢,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盡相同。“校家社”由于與教育主體的關系不同,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選擇。和諧“家校社”關系的建立,需要三方統一價值取向,減少工具理性的影響,著眼長遠,將共同目標確定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上,進而在此目標下明晰邊界,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塑造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教育良好生態。
06 成長標準是生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我們要考慮制訂孩子們的成長標準。學生負擔過重,其實就是過度加壓,過早、過難和超時進行知識學習,把知識點記憶強化當成了教育成長的一切,存在違背規律提早拔高學習,甚至存在以損害孩子身體為代價的超時間、非理性灌輸知識現象。知識記憶有沒有好處?當然也有好處,這也是鍛煉大腦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學得過早、過難、超時,就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抑制了孩子的創新性,并且傷害了學生。所以我們需要根據青少年的身體、心理、智力的階段特征來制定成長標準。再依據成長標準確立學校標準、學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在認知能力、身心發展、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相應要求。 成長標準。個人成長是循序漸進的。學生成長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而由低競爭性逐步走向高競爭性的過程,初等教育重視集體和合作,比如小學教育是實現社會化的一個手段,就需要合作,需要有集體主義。今天的集體主義就是明天的愛國主義。如果一個孩子在小學階段不愛集體,很難相信他將來會愛國,雖不能完全畫等號,但要知道愛國主義也是從點滴的培養過程中產生的。中等教育尊重個性、有所競爭,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學結合,高等教育提供多條渠道實現多樣化發展。因此,成長標準是基礎性工作,必須嚴格遵循生理、心理、教育科學的規律。需要專家協力出臺標準,并以此作為發展素質教育、推動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行教學安排的自然科學依據。 學校標準。學校建設標準一定要依據學生成長標準制定,按本階段教育活動開展的需求定制。孩子的成長,在每個年齡、教育階段發展的重點是不同的,因此教育活動安排和教育內容模式也不同,孩子們需要什么成長我們就提供什么樣的條件。 比如,在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戶外活動場所設施、動手操作材料及實驗設備等,還要有不同教育活動的時間配比安排,不能一提到學校就聯想起課堂教學。教育不僅僅是教室、課堂,全是課堂,教育生態就扭曲了,結果就是內卷,焦慮就產生了。 所以,要有針對性地抓各學校的育人重點,各項教育活動都要跟上,學校標準需要配套?,F行教育教學活動與規律、標準不一致的地方,就是我們今后的改革內容。 學業標準。學業標準反映著某大類課程的培養要求。不一定越高越好,因為盲目追高追快有可能會違背規律,需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對待。在凝聚共性的基礎上,一定要適合、貼切。還需要突出每一階段的發展重點,在認知能力、身心發展、合作意識、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相應要求,對知識、技能、思維力的結構搭建和關鍵能力培養進行連貫銜接。接下來當然也要有每門課的具體標準,要注意約束性和開放性的結合及課程之間的聯系。 來源:光明社教育家 |